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五)以循环经济为基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走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之路。以资源节约为重点,以工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疆电厂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一批市级循环经济试点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循环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积极探索三次产业之间的共生机制,逐步形成以第二产业为核心、三次产业互动、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开展开放型、区域性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循环经济信息系统网络建设,搭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骨架,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家级和市级试点达到60个左右,再生资源社会回收网络骨架基本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骨架达到15个左右,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建设全面启动。到2015年,率先把我市建设成为资源高效利用、三次产业互动、动静脉产业结合、生活方式文明、生态环境优良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建立循环经济理论与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链的链接技术,绿色化工过程及其装备技术,石化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技术,膜技术与膜材料,绿色制造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综合节水技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与再制造技术。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与关键技术有新突破,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二次能源的余热回收率达到80%,形成替代和少用淡水4.9亿立方米的能力,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形成15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六)加强农牧业管理,发展生态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发展。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增强土壤养分。控制农药施用强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节约用药。用好地表水、开发再生水、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型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0年,建设生物、微生物肥料应用示范基地10个,农业生产统测统配示范基地12个,建设果树、蔬菜水肥一体化高效集成示范基地12个,秸秆肥料加工厂5个,年产优质秸秆肥料40万吨以上。到2015年,将农田的农药、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饲养小区和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物得到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七)加强林业管理,增加碳汇。
  积极探索新型生态农林关系,培育城市森林体系,实现绿网、水网交融发展。建设蓟县、宝坻区、静海县等生态示范区,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建设沿海防护林区、水源涵养林区、沙化土地固沙林区、近郊生态休闲区,打造海河风景林带、津西北防风阻沙林带、外环线绿化带,形成各类自然保护区、片状林地、森林公园、风景区、村镇及企事业单位绿化等点状分布的森林绿地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201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1%。到2015年,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使我市80%以上的区县达到生态示范区或生态城区标准。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一)海岸带。
  在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发改地区〔2009〕214号)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驴驹河潮间带、汉沽浅海生态系统、大港滨海湿地和北塘河口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完善沿海防护林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到2015年,沿海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完整的生态绿色廊道;恢复水产养殖区和产卵场水域生态的良好状态。
  促进河口生态环境修复。加强河道出海口周围环境的保护,在重点湖、库和重点河流入湖、库口建设生态湖滨带和前置库等生态修复工程,在有条件的入海河口潮间带湿地栽种耐盐碱、耐污染和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形成河口植物群落生态系统,阻挡污水中悬浮物的运移和沉淀,改善当地湿地生态环境条件,恢复并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沿海保护区建设。搞好潮间带、浅海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现有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我市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制度,实现保护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完善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充分利用沿海淤泥质滩涂,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培育耐盐树种,大力造林绿化。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土壤培肥熟化、植物栽培以及园林绿地建设;有效利用港口清淤的海湾泥、碱厂的废渣、电厂的粉煤灰等废弃物,经改良后作为园林绿化的种植基质,建设和完善沿海防护林带,改善我市滨海地区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
  建设滨海地区防潮工程。按照我市防洪规划,建设海挡(新)工程、海防路(新)工程、强排工程、特大洪水入海通道等工程,逐步形成沿海地区防200年一遇风暴潮灾害的能力。
  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治理骨干行洪河道,着重开展蓄滞洪区建设和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2010年,城市防洪圈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海挡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到2015年,基本完成蓄滞洪区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二)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我市沿海地区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气象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通过滨海地区防潮等工程,提高海岸带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2010年,监控区内的赤潮发现率达到10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