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乡、村两级专业防治队伍。所有疫情乡镇(街道)都要建立专业防治队伍,每个乡镇(街道)组建10至15人的防治专业队5至8支;具有防治任务的村(居)也要组建防治专业队,任务重的村(居)每3000亩林地成立1支防治队伍,配备相应的防治器械。
2010年,全市防治任务50万亩,防治作业面积150万亩次(其中,无公害药剂防治75万亩次,人工物理防治50万亩次,生物防治25万亩次)。
三、技术措施
(一)强化检疫检查,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各县(市)区要积极开展产地检疫,把疫情扑灭在货物或苗木调运前。要加强对从疫区调出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检疫检查,发现携带美国白蛾的,要依法进行除害处理;未经森林植物检疫机构批准,不得擅自运出疫区。各级森林植物检疫机构要加强对货物集散地、集贸市场的检查,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完善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全面普查监测。各级林业、城市园林部门要建立专业普查监测队伍,制定普查监测实施方案。从即日起到10月份,各级要对所辖区域内的林木、果园、农田等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交通沿线、庭院、货场、饭店、旅馆、厕所、屠宰场、养殖场、垃圾场等周围易发生美国白蛾的林木重点调查,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除治。
1.普查监测时间。成虫(越冬代,5月中旬前;第一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幼虫(第一代,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二代,7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三代,9月上旬至10月下旬)。
2.普查监测地点。全市范围内要进行全面普查监测。对有货物运输往来的车站、机场、旅游点及货物存放集散地周围的树木,乡村农户房前屋后、城区机关单位院落的树木,公路、铁路及沿途的树木等要进行重点普查监测。
3.调查树种。美国白蛾主要喜食树种有:杨、桑、榆、臭椿、山楂、杏、法国梧桐、泡桐、白蜡、核桃、樱花、枫杨、苹果、樱桃等。一般喜食树种有:柳、桃、胡桃楸、梨、刺槐、柿、紫荆、丁香、葡萄等。
4.调查方法。
(1)蛹期调查。一是在老树皮、乱石堆、墙缝等美国白蛾越冬场所,采集越冬蛹100至300个;二是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下部围草诱集或从野外采集200至300个老熟幼虫饲养化蛹,调查蛹的羽化情况、寄生率和死亡率。
(2)成虫期调查。用黑光灯、性诱剂进行诱捕,调查确定发生期。
(3)卵期调查。野外采集10块卵块,调查每块卵粒数,观察孵化日期、孵化数量,计算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