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我市采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等重大举措,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各级财政对卫生总投入达66.43亿元,其中,2009年投入22.168亿元,较2002年增长773%。投入4.2亿元对全市223个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对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对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改建。形成了政府主导、可及性较好、全覆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整合并和改扩建,建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血液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构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我市现有优质医疗资源为主体的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
(4)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大。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9元;全市医药和医疗设备收入200.09亿元,较2002年增长224.6%;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休闲文化、健康保健特色鲜明,市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
2.问题与劣势。
(1)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较少,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0%,难以满足市民对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我市还没有一座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医院,难以适应国际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
(2)健康产业项目较少,服务项目单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对健康产业投资尚显不足。
(3)全民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拓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和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以及展会节庆活动为重点,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面向涵盖健康、亚健康和患病各类人群,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健康之都”,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