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311512中医人才培养和名医师承工程,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建立名中医评选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3名自治区级名中医,10名市级名中医。遴选具有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临床骨干,采用跟师学习的方式,培养10名中医学科带头人。通过进修培训、在职培训等方式,培养50名中医专科技术骨干、100名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及中医全科医师。依托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设置中医药中专、大专班,为乡村定向培养200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市中医院目前已有的心脑、针灸两个特色专科,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各公选一名一次性本科学历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医疗队伍中。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和名医馆,在研究总结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进入名中医工作室进行研修。建立师承教育与临床专业学位挂钩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全国师承结业、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的师承人员,按照同等学历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授予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相应学位。加强中药药物鉴别、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培养。
(四)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一是加快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中药新产品的开发,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重点开展中医证候理论、辩证方法、中药作用的基础理论和机理研究,加强中医药基础病、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的研究。开展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的筛选、评价、开发、保护、利用的研究。二是加强中医药科技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建立中医药研究机构,促进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结合。逐步建设中医药科研实验室、重点学科,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提高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针对临床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防治规律和作用机理。继续做好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专科)的建设,培养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不断壮大中西医结合队伍,整体推进我市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五)加强回医药理论研究,积极扶持回医药发展。一是加强回族医药研究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回医药文献的挖掘、整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回医药数据库和回族医药研究室。依托固原回族医药研究院,创办“回族医药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中心”和“回族医药培训中心”,在已经整理研究的回族医药文献基础上,对回医药典籍《回回药方》进行深入研究,对缺失部分进行挖掘整理、校勘、注释,出版《“回回药方”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一批如《回族大拱北医术》、《回族医药经验方》等回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二是建设回族医药文化博览馆、回族医药研究室、回族医药资料图书信息室,开展回医药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和应用。对“回医滴鼻疗法”、“回药萨博尔喘速宁”等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和推广,至少筛选3种以上疗效确切、特色明显、诊疗规范、安全有效和便于推广的回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或产品,逐步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要开展回族人群饮食生活习惯卫生保健等研究,开展回族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三是建立回族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发展回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和专科医院,在市中医医院设立回医科、回医门诊,扶持回族聚居地区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回族医疗科室,配备回族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运用回族医药特色诊疗开展服务。四是加强回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回族医药师资培养,研究和探索回族医药人才教育模式,加强回族医药老专家临床经验继承及学术经验交流工作,培养5名以上回族医药研究高层次人才和20名回族医药学临床技术骨干。五是加强回族医药产业发展。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和支持力度,通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回族医药研发项目,集中支持回族医药科技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固原伊正回药有限公司加大对“圣穆威胆胶囊”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回回养生保健食品等产品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