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调整、建设、改革、提升”的思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及质量提升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及实验设备配备更新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四个集中”(高中教育向城市集中,初中教育向城镇集中,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小学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到2010年年末,全市完成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任务,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建设任务,完成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较好地解决农村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的问题。到2014年末,城乡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均衡发展的布局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得到更大发展,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
2.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就医自费项目、扩大用药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合作医疗统筹层次。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新农合管理制度,加强对全市参合农民在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工作的管理,实现全市8县区农民在省、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现场直报。同时,要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异地参合、异地结报工作,方便市内跨县区流动人口就近就医。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区医院,加强区域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医务人员互派交流工作,加强农村医疗人员培训和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2年中心村卫生室达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标准。总结推广榆中县贡井卫生院由县医院托管提升服务能力的“贡井模式”,为农民就医保健提供保障。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到2012年底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达到30元。
3.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惠民文化体育工程,加强县区、乡镇、村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支持农民兴办文化演出团队,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等文化共享服务“村村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年内全市普遍建立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性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信息服务。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市全部行政村建成农村商务服务网点。健全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在全市行政村分期分批建立适应当地农村发展水平,满足农民邮政通信需求,配套设置邮政设施能够及时安全接转邮件报刊的新型村邮站,基本实现邮件接转到户,妥投率达到100%。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点发展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家庭经营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4年80%的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