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加快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我市城市排水管网改造还远没有到位,特别是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管网建设与改造任务更加艰巨。各相关部门、区县要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加强协作,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共同做好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作。
四是强化雨水和再生水利用。水资源日趋紧张,强化雨水和再生水利用,更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要强化节水科研,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新工艺,在确保再生水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循环利用。
四、创新制度,完善机制,形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讲,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要实现用水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一是创新取用水制度。要加快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节水产品认证等制度,不断完善城市水生态保护、再生水利用等相关法规。要积极推行节水设施建设与项目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研究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约束力和管理效能。
二是深化水价改革。近年来,我们在推进水价改革、建立阶梯式计量水价机制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当前,要根据水资源紧缺程度及资源补偿的要求,以节水和合理 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水价改革,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促进节约用水。
三是封停自备水源井。封停自备水源井是涵养地下水、保护水环境、保障水安全的需要,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到了克难攻坚阶段,要按省政府要求,加大封井力度,确保年内封停禁采区内的各类自备水源井。
五、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全民共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面宽,覆盖范围广。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形成合力,着力营造全社会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区县要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业务部门具体干、相关部门协同做的工作机制。要强化目标责任制,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考核范畴,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强化措施,真正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