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泥。近年来,在国家加大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我省在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同时,积极推进日产25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的布点建设,全省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的规模和技术工艺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有151户,总产能3800万吨,但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设备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影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仅完成2175万吨,占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13.4亿吨)的1.6%。我省水泥行业迫切需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行业振兴。按照国家水泥产业政策要求,全省已核准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熟料规模2000多万吨。预计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新型干法水泥将占全省总量的85%左右,产能结构逐步得到改善,水泥总产量基本满足省内市场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落后产能大,淘汰落后任务重,能耗高,节能减排难度大。
(四)煤化工。“十一五”以来,山西煤化工依托三大基地煤炭资源禀赋,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特色发展主线,以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为支撑,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工艺装备,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尿素、甲醇、PVC、粗苯加工、煤焦油加工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吨、100万吨、87万吨、50万吨和210万吨,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07亿元。但是,我省煤化工产业长期粗放型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行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初级产品多,精细产品少;二是整体装备水平偏低,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煤化工装置;三是缺乏具有引领作用和龙头地位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四是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具有明显循环经济特征的大型煤化工园区;五是国际化水平低,对外合作层次不高,产业外向度较低;六是环境、水资源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省传统煤化工需要上大压小、淘汰落后、提升质量;新型煤化工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面对我省钢铁、焦炭、水泥、煤化工等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突出矛盾,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紧紧抓住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发展节能减排,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促进我省经济的战略转型。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