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修订完善现有标准体系。在全面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加快修订完善畜禽品种、投入品、畜产品生产、产地环境、畜禽养殖、质量监测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相关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尽快形成一套先进实用、统一权威的标准化体系,指导推动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二是建设完善监测检验体系。按照“完善市级、建设县级”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提升软硬件装备水平,增加监测经费投入,加大监测密度和频率,切实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对象、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质量监测,科学评估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加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卫生、质检、畜牧、农业、工信、公安、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信息通报、联合执法等方面的制度和平台,进一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监管能力。四是强力推行畜产品市场准入。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市城区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市场(超市)、连锁店、配送中心、畜产品加工企业等各类畜产品销售市场,逐步推行以入市进场检测、质量追溯和违规处罚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无公害畜产品和经检疫合格的畜产品准予入市销售,未经无公害认证且经检测质量不合格的畜产品禁止入市销售。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各级领导组织,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建立市场检测机构,实行先检后售、质量公示、定期抽检等制度。五是依法开展专项整治。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坚持不懈地抓好“瘦肉精”等违禁物品和饲料、兽药、生鲜乳专项整治,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养殖业源头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大力推动畜牧业生产资料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放心畜牧业生产资料下乡进村,推动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保障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全市不出现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五)搞好技术和信息服务
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着力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行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强联合攻关,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牧机械、质量安全、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引进现代畜牧产业的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普及应用。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积极组织实施“万场千区”标准化培训工程,大力普及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确保场址选择科学合理、生产过程规范到位、饲养管理符合要求、产品质量优质安全。加快畜牧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真正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信息服务,充分整合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资源,实现三网合一服务,强化“9600118”热线电话建设,依托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加大视频节目制作力度,把畜牧业信息及时送达终端用户,有效解决基层技术和信息棚架问题。加强预警调控。建立完善畜牧业生产和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完善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和及时发布制度,加强畜产品生产和疫情监测预警预报,科学指导生产和疫病防控。完善畜牧业防范风险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对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