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快城镇中小学新校建设步伐。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必须与人民群众对较高质量义务教育需求相呼应,必须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相一致。当前及今后3-5年内,应该把解决人口集中的城镇学校数量不够、容量不足的问题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放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两宜”城市的突出位置,攻坚克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在2012年基本消除大班额特别是超大班额现象。从2010年起,市区和县城新建居民区和改造住宅区必须实行预留教育用地的“黄线保护”政策,与初中、小学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满足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需求。今年开始,在市区新建居民区、城中村改造住宅区、民福东街、市经济开发区新建小学和初中新校各4所。各县区都要根据县区政府所在地建设规划对小学、初中学校建设作出具体规划安排,从高要求,分步实施,务求落实。
6.着力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水平。要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以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为重点,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多措并举推动现代科技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广泛开展中小学“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县区、乡镇、学校四级教育信息化网络。到2012年底,全市建成教育信息网络平台,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基本实现“校校通”,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县、山阴县基本实现“班班通”和班班都有多媒体。到2013年,应县、右玉县全部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班班都有多媒体目标。利用5年左右时间达到信息终端设施普及,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建设规模相当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7.深化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必须坚持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体制,坚持义务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学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尝试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实县级政府统筹管理义务教育的体制。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校际之间的结对帮扶、联合办学、建立集团、一校多区的办学方式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能划片、免试、就近入学,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为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提供更多选择机会。要切实加强现有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确保民办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建立民办学校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以均衡配置师资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