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提高播种质量对夺取小麦丰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部分地块不适应耕作机械、耕作方式和气候条件等变化对播种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导致小麦播后出苗率降低,苗弱甚至死苗,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通过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带动全市小麦播种方式的改进和秸秆还田质量的提高,防止或减轻冻害危害,达到小麦苗全、苗匀、苗壮,为小麦高产稳产打好基础。技术要点:一是整地时,耕翻与耙耢、镇压相结合,玉米秸秆还田要机械粉碎两遍,使土壤细碎,上松下实,底墒充足避免土壤悬松造成播种过深或干旱、受冻死苗;二是选用优质高产良种;三是合理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四是适期、适量、足墒播种;五是播后镇压,沉实土壤,保墒提墒。
(二)小麦“四高一改”高产栽培技术
在高产田重点推广该技术。“四高”:一是培育高肥力土壤,通过精准定量与分期施用肥料,培育高肥力土壤;二是选用高产品种,选用单株生产力高、抗倒抗病、抗逆性强、光和能力强、不早衰的超高产品种,目前可选用济麦22号、青丰1号等品种;三是提高播种质量,通过适期适量,精耕细作,提高播种质量;四是创建高效群体,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肥水运筹,创建高效群体。“一改”即改革种植方式,改传统的小畦大背为大畦小背,使畦宽由原来的1.6~1.65米增至2.8~3.2米,畦埂由原来的50厘米左右缩至40厘米以内,每畦种植小麦的行数由原来的6行或8行增到12行或16行,平均行距20-25cm。
(三)旱地小麦肥料早施深施高产节水栽培技术
重点在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亩产能力400~500公斤、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推广。一是通过深耕加深耕作层,增加耕层对来年雨季降水的积蓄量,并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耕深以25~30厘米为宜。二是旱地小麦苗期生长弱,根系差、分蘖不足,主攻方向应着眼于地上增蘖增穗,地下促深层根系发育,因此肥料运筹要突出早、深的特点,并注重有机肥和无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一般亩施有机肥3000~5000公斤,纯氮16公斤左右、磷12公斤左右、钾8公斤左右,硫酸锌1公斤,硼砂0.5~1公斤。所施肥料结合深耕全做基肥施入土壤,以促进小麦苗期营养生长和冬前分蘖,增加亩穗数。三是选用高产优质抗旱小麦品种。四是适期足墒不起垄等行距播种,行距20~22厘米,要求基本苗每亩12~16万,冬前主茎叶片6~7片,冬前总茎数70~80万,春季总茎数80~100万,亩穗数50万左右。五是运用中耕和镇压保墒防旱,要求在雨后和早春土壤返浆时,及时进行划锄,特别是早春应采用划锄和镇压相结合,先镇压后划锄。六是生育后期,如果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条件进行根外追肥或借墒追肥。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