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

  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较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向高空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事业承受的压力在增大,全市信息化水平、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和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相对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安全保障的难度也在加大。

  二、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科技支撑能力
  (一)需要科技解决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郑州市围绕建设“三化两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必须按照这一部署,紧紧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根据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提升科技引领能力,推动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支柱产业优势亟待强化
  支柱产业核心优势不突出,市场优势、规模优势与创新能力不协调,企业规模效益不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专业化协作程度不高,竞争优势不突出。已成为制约郑州市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些问题,郑州市科技需要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扩大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做大做强。
  2产业集聚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郑州市的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大部分产业集群企业布局较为零散,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占当地的经济比重不高,产业关联度不够紧密,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区域产业集群和品牌规模优势。为此,郑州市要依托高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环境建设和资源投入为引导,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批引导力强、带动力强、辐射力强、影响力强的产业基地。
  3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急需培育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规模偏低,占工业中的比例小,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板块优势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结构高端化程度低,带动力弱;新兴产业起步晚、发展较慢。这迫切需要郑州科技加快创新,紧紧围绕关键和重点产业发展,依靠政策、机制、人才和资源投入,加大国际和国内科技合作,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0重大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推动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4节能减排能力有待增强
  近年来,郑州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资源节约和污染治理,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但与省政府下达郑州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型产业结构尚未扭转,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进一步提升郑州市的节能减排水平。
  5城市服务功能尚需完善
  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增长赶不上城市发展需求,并存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要加大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和运用先进的行业发展技术,提升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增强行业发展科技手段,为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6城市科学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围绕城市发展需要,加快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和社会安全管理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继续实施“数字郑州”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加强软科学研究,为“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制定、政府决策和政府部门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增强应急管理科技能力,为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二)区域科技能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郑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精神,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郑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进步示范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
  近年来,郑州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郑州的决定》、《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高新技术重点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众多配套政策,为郑州市科技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科技创新资源基础良好
  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90余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2万余人,国家“863”计划转化基地1个,国家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4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1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6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0个。近年来,郑州市已经初步建成10个基于网络的涉及科技部门职能作用的全方位科技服务公共平台,有效地整合了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了科技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为实现人才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3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近年来郑州市专利申请量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2-2008年,共产生市级科技成果995项,年均14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132项,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709项。2008年,全市技术交易额33.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有1052家,占全省43%;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31.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1%。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全市91%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分布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制药等4个领域。
  4产学研合作取得良好基础
  郑州市与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会议。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了一批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了多个院士工作站,标志着郑州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广泛科技合作已经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郑州市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多次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进一步加强了与省内外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广泛联系和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产学研联盟,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郑州市相对优势的重点领域正在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5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
  “十五”以来,郑州市成立了全民科技素质领导小组,实施了科普宣传活动,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普书屋建设工程和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技进村户的“科技三进入工程”为载体,科技得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类科技普及场馆、网站设施齐全,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创新能力和自觉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改革创新的氛围已经形成。
  近年来,郑州市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相继成为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2003年)、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2003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2007年),并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08年郑州市首次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三)科技进步的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各级职能部门没有合理确定职责范围,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帮扶措施等方面基本上缺乏统一步调,造成工作推进缺乏有效整合。各类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培养、引进、留住、用好、激励人才的良好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2创新主体培育有待加强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成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的创新机构建设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创新整体绩效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
  3多元化快速增长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有利于科技大发展的投入机制尚待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主体地位远远没有确立,具有引导作用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多数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4创新型高级人才储备不足
  全市科技人才队伍表现为,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传统学科和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和专业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单一领域、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尖子人才、中青年高级专家储备不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