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

  三、示范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增强郑州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优化布局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和中原崛起龙头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向人才支撑型、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跨越发展,力争在三年内,把郑州市建成中部地区创新水平高、科技进步快、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对中部地区和中原城市群形成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郑州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遵循五大原则,即: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与发挥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快速发展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郑州市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及结构合理、实力较强和体现郑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发展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贡献与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能够引领和示范带动中原城市群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加快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3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全国大中城市排名分别提升1-2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优势产业向高端发展,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物流枢纽功能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到2011年,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2%,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向高端发展,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建设与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1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3%。
  --城市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在全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到2011年,信息化综合指数达68%以上,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全国区域性信息中心。
  --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1年,对外对内开放继续加强,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快,大郑东新区初步建成现代化示范区,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区域中心和发展龙头地位更加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周边地区和中原崛起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1年,全市80%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建立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1000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达到200个、省级达到300个;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科技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利用能力显著加强。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素集聚成效突出。到2011年,建立以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达到1.8%;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70人,人才结构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科技创新及其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到2011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430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320项。产业科技创新已形成企业集群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多项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性创新,在主导产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上形成了产业技术优势,具备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6%。
  四、示范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按照建设“三化两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需求,示范市建设必须针对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因素,整合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创新,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加快各领域科技进步,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以加快工业体系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和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创新体系,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工业体系,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
  1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以汽车、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努力实现产业重心高端化、产品高档化、结构高级化,把战略支撑产业做成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以宇通客车、郑州日产、海马(郑州)、少林汽车等企业为依托,以郑州汽车产业集聚区(中牟)建设为载体,争取国内外自主品牌中高档轿车企业和国际知名电动企业落户郑州,以电动汽车发展为先导,加快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和示范推广,争取在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整车智能控制系统、通讯系统等电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成效。以郑煤机、郑纺机、龙工机械、大方桥梁、宇通重工等企业为重点,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化和集成化的具有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生产和工程设备及轨道交通配套设备。以现有电子信息企业为重点,发挥郑州信息工程大学科研优势,加快电子信息产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地理信息产品、网络及通讯产品,加快培育特征明细、链条完整、骨干企业突出、产业规模巨大的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宽带多媒体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全国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贸易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到2011年,三大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
  2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高科技引进、消化后再创新,掌握产业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将以河南绿宝、生茂广电、桑达能源等公司为依托,加快非晶硅薄膜电池、固态照明、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和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单晶硅、硅片、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光伏产业项目,支持发展燃料乙醇、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氢等生物能源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华晶公司、富耐克公司等企业为重点,以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为载体,发挥三磨所和已有的超硬材料产业优势,提升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品系列化。重点发展高品质金刚石、纳米金刚石、精密高效超硬材料工具,大力发展功能性复合材料,力争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超硬材料产业基地。以太龙药业、拓洋生物等企业为重点,以郑州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和新郑医药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领域,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条,扩大规模,重点在生物医药新产品、现代中药、生物化工材料、生物农业技术及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到2011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950亿元。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工业信息化,加大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加快提升铝加工产业、现代食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和以煤、电、耐材、建材为主的传统基础产业。按照稳定氧化铝,适度发展电解铝,加快发展铝精深加工的原则,整合原料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铝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中孚实业新建30万吨高档铝材生产线项目,发展全铝汽车车身、锻造铝合金轮毂、铝缸盖等产品,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在巩义、登封、上街等加快构建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要适应消费升级和食品安全的新要求,推进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促进企业整合,形成产品系列化、高档化、品牌化和链条化,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速冻食品工业基地、粮油生产基地、啤酒饮料基地、红枣加工基地、烟草生产基地和肉制品基地,积极扩大方便休闲食品、果蔬加工、乳制品、添加剂等行业规模。加快纺织企业战略重组,推进棉纺纺织业搬迁改造升级,提高精梳联合机、无梳织机和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的比重,实现织造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形成120万枚纱锭。扩大染整规模,引导和推进服装企业的整合、重组,加快纺织创意产业发展,完善服装产业链。到2011年,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100亿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