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引导产业集聚和优化布局
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区(园区)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和引领能力,在园区内培育壮大一批高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形成一大批国际和国内品牌产品,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成为带动全市产业集聚发展的龙头和增长极。到2011年,重点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以上,培育18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8个超2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以产业集聚区(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引领企业进园入区,引导产业在产业集聚区(园区)内集聚发展,重点推动五大工业产业板块经济发展,努力形成产业分工结构合理、定位明确、配合协作和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主要是:以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白沙-官渡产业集聚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为重点,以汽车、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郑州新区板块,这也是未来郑州现代工
业体系构建发展的核心区;以郑州高新区、管城金岱工业园、宇通工业园、二七马寨工业集聚区、郑州纺织产业园和惠济经济开发区等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食品加工业及轻工业为特点的中心城区板块。以荥阳、上街和巩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铝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为重点的西部工业发展区板块。以新密市产业集聚区和登封市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原材料工业和耐火材料、造纸和服装等非煤产业发展为主导的西南工业发展区板块。以新郑各类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为重点,发展食品、制药、建材和煤清洁利用和塑胶产业为内容的南部工业发展区板块。以五大板块发展为骨架,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高效发展的郑州市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加快科技进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生态型都市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以保障食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安全健康的食品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转化应用一批产业化技术成果,促进农村生产、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等协调发展。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效益较好、示范作用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大科技示范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11年,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规模化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农产品加工和部分农业工程装备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模优势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2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和科技企业达到270家,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总数达到600个。
2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做好新农村建设综合规划、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新农村科技示范乡(镇)、村工程和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科技服务设施,改善科技服务条件,加快农村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和“12396”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应用农村废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加快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到2011年,全市新增300个行政村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科技服务设施完善;新增大中型沼气240处,农村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5%;完成农业
专业技能人才培训60000人,培养种养殖能手、科技带头人3000名,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6000人次;农村基础设施和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及质量明显提升。
(三)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创意文化和旅游产业等,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以把郑州建设成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以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契机,以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站、郑州进口保税区、郑州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等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产业素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优势产业。
积极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和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构建物流公共管理信息、物流业务信息内外交换处理公共平台。大力推广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的普及和应用,推进物流的一体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到2011年,成功培育一批规模化程度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影响大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逐步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突出的物流集散中心。
2加快发展现代商贸和会展业
按照“扩大规模、适度集中、完善功能、提升档次”的原则,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为基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为手段,增强商贸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加快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新兴业态发展,不断创新应用先进营销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高郑州市商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为基地,加快会展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升郑州会展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和产业水平。把郑州建成全国高科技产业技术成果的集聚展示中心,科技信息集散中心,科技人才沟通交流中心和科技资源的汇集和辐射中心,形成科技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局面。
3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产业
以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现代信息和安全技术的应用为内容,重点支持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技术平台建设,发展银行自身运行系统物理环境改善以及安全技术,支持银行客户端操作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技术开发应用,打造现代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产业健康安全发展,增强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10年,力争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4努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业
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和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加快创意文化产业相关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开发,重点创新应用三维动画、计算机图像生成、视觉艺术创作等技术,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努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带动郑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发挥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支持数字郑州旅游技术、重点支持景区数字化管理、快速导航地图和旅游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开发应用,以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到2011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600亿以上。
(四)加快资源与环境技术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城市为目标,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树立“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理念,开发应用新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资源节约,加快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提升资源节约意识,强化资源开发使用管理,完善资源节约政策引导机制,增强技术推动能力,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为目的,以高耗能行业、企业和推进全社会节能为重点,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建材和建筑、节能照明产品和电器设备开发应用。以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快供排水渠管网改造,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推进建筑、住宅和社区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毁田烧砖,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空心村”、都市村庄和废弃厂矿、砖瓦窑场的综合治理,适度合并自然村;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设备提升改造,挖掘已使用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不断提高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节约用材,依靠政策制度严格用材消耗,推广节材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原材料节约和替代。推广使用新型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