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的通知

  4.1.1 一般在接种疫苗后1~2周发病,通常开始为足部和小腿部肌肉无力和刺痛性感觉异常,在几天内逐渐累及躯干、臂部和头颈肌肉。表现为对称性的迅速上行性多发性神经炎,即四肢远端对称性分布的感觉、运动和营养功能障碍。起病最初表现为手指或足趾的疼痛、麻木、肢端皮肤可有痛觉过敏现象,轻触亦有疼痛,并伴有蚁走感和刺痛等异常感觉。常有自限倾向。
  4.1.2 典型感觉障碍的分布呈对称性手套和袜子感,感觉一般不消失,但病区有明显的压痛及运动障碍,首先是肌力减退,以手、足部为显,严重的可影响四肢关节的肌力,有手足部肌肉萎缩,但很少有上下肢肌肉萎缩的,引起全身性弛缓性瘫痪的也不多见。
  4.1.3 常见并发症是肋间肌和膈肌麻痹,导致呼吸麻痹、吞咽困难和无力排除支气管中分泌物。脑脊液检查蛋白质增高。
  4.1.4 一般起病后2~3周病情稳定,并开始逐步恢复。预防接种后引发的本病预后较好,大部分病人完全或几乎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少数可有复发。
  4.2 治疗
  4.2.1 大部分病人应用激素治疗有效。严重病例应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100~300mg,儿童每天4~8mg/kg加在10%葡萄糖液250~500ml,每日静脉滴注。病情轻者可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成人每天20~100mg,儿童每次1.0~2mg/kg,每日3~4次,一般均在数日内见效,疗程2周左右。病情好转可减量服至1个月左右停药。
  4.2.2 如有呼吸困难,关键在于维持呼吸,最理想的方法是用人工呼吸机、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畅通,一般度过2周左右,大多可恢复正常。
  4.2.3 肢体疼痛对症治疗,应用止痛剂。
  4.2.4 应用葡萄糖、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支持疗法。

5 臂丛神经炎

  5.1 临床表现
  5.1.1 一般在接种后2-28天发生。
  5.1.2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及发病早期多伴有发热及全身症状。
  5.1.3 病初以肩和上肢的持续性疼痛为主,同侧或双侧。继而出现肌力减退和肌萎缩。
  5.1.4 臂丛神经炎临床需与臂丛损伤鉴别。后者可呈疼痛持续性或有阵发性加剧,夜间或肢体活动时疼痛更甚,病因多为臂丛邻近组织的病变压迫,如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结核和肿瘤等。
  5.2 治疗
  5.2.1 对症止痛药物,如去痛片,芬必得等。
  5.2.2 理疗、针灸和中医中药治疗。
  5.2.3 病程超过数周,有学者主张用泼尼松治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对缓解疼痛有较好效果。

6 癫痫

  6.1 临床表现
  6.1.1 一般在预防接种后15天内发生(麻疹/麻腮风疫苗6~12天,百白破疫苗0~2天)。
  6.1.2 一次以上反复出现的发作。临床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复发性特点。
  6.1.3 发作表现可以各式各样,除了有意识改变和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外,还可以有感觉,精神,情感,行为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脑电图记录出现脑的异常放电,即典型的癫痫样波,故脑电图检查对癫痫诊断有重要意义。
  6.2 治疗
  6.2.1 癫痫治疗以口服抗癫痫药物为主。需遵循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即根据发作类型选用不同药物,提倡首选单一药物治疗,规律服药,定期检查血、肝、肾功能等,定期做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患儿尽快控制发作,减少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适应正常学习和生活。
  6.2.2 对少数难治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仍需合理用药。

7 脑病

  7.1 临床表现
  7.1.1 一般在预防接种后15天内发生(麻疹/麻腮风疫苗6~12天,百白破疫苗0~2天)。
  7.1.2 有意识障碍,抽搐等颅压增高的症状。病理只有脑水肿而无炎症,故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常规及生化一般正常。
  7.1.3 有癫痫发作、持续1天及以上的意识水平严重改变、持续1天及以上的行为改变3种情况中任何2种方可确诊。
  7.1.4 本病应与瑞氏综合征鉴别,后者是急性进行性脑病。病理特点是急性脑水肿和肝、肾、胰、心肌等器官的脂肪变性。临床特点是在前驱的病毒感染以后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等症状,肝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如血氨高,血糖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7.2 治疗
  7.2.1 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应用20%甘露醇静注,每次1.0g/kg,开始每6小时1次,以后酌情递减。地塞米松可同时应用。
  7.2.2 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惊厥者用止惊剂。保持气道通畅。记录每日出入量并维持热量。预防继发感染。

8 脑炎和脑膜炎

  8.1 临床表现
  8.1.1 一般在接种疫苗后5-15天内发生。
  8.1.2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等。如有脑膜炎者,查体可有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象。本病重症者,可有中枢性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和巴氏征。
  8.1.3 脑脊液(CSF)常规及生化可以正常,或CSF中细胞数轻度至中度增多,且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血清学和脑脊液可有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有4倍增高。在CSF中有时可分离到与疫苗相一致的病毒,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8.2 治疗
  8.2.1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用阿糖腺苷,剂量是15mg/kg,分3次静脉滴注,疗程为10日。应作CSF细菌培养与病毒分离。
  8.2.2 对症治疗:应细致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控制高热和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控制脑水肿等均为主要治疗措施。

11 局部化脓性感染

  11.1 临床表现
  常因接种时注射器材或疫苗污染,或接种后局部感染引起。
  11.1.1 局部脓肿
  11.1.1.1 一般以浅部脓肿较为多见,在注射局部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11.1.1.2 脓肿浸润边缘不清楚,有明显压痛。脓肿局限后,轻压有波动感。
  11.1.1.3 深部脓肿极为少见,可能发生在局部感染后因治疗不及时而延伸至深部,有局部疼痛和压痛,全身症状和患肢的运动障碍比较明显。
  11.1.1.4 有时局部可触及清楚的肿块,在肿块的表面可能出现水肿。
  11.1.1.5 病人有全身疲乏、食欲减退、头痛、体温升高,有时有寒颤等症状。
  11.1.2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1.1.2.1 一般在局部感染后,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移行引起淋巴管炎。
  11.1.2.2 淋巴管炎以注射侧肢体最为多见,病灶上部的皮肤出现红线条,轻触较硬而疼痛。同时伴有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
  11.1.2.3 局部淋巴结炎有时单独发生,有时同时出现多处淋巴管炎,常伴有同侧淋巴结肿大,以注射侧腋下淋巴结和颈淋巴结最为多见。局部红、肿、痛、热,有显著压痛,严重者常化脓而穿破皮肤,形成溃疡。
  11.1.3 蜂窝织炎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