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础设施共建。帮助结对村开展农村交通、通讯、邮政等建设,参与农村供水、供电线网、供气管网、村庄河道清理整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推进农村垃圾、面源污染、污水处理等清洁工程设施建设,推动以“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为主的垃圾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系统建设。促进农作物特别是秸秆、农村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推动生态型新农村建设。鼓励参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文明新风共倡。帮助农村建立和培训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骨干队伍,逐步完善村级图书阅览室、宣传阅报栏、村民文明学校等群众文体活动设施,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共同举办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和带动农村群众养成良好道德风尚和文明行为习惯,全面提高村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农村地区整体文明程度。
(四)村庄环境共治。加强村容村貌建设、整治和管理,帮助清理环境卫生死角、沟渠池塘和乱搭乱建。推动建立和完善排污处理系统、垃圾池等环卫设施。修建村民活动公园和绿化林带。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助完成“农村安全饮水”、“乡村清洁”、“村庄绿化”等工程,治理“脏、乱、差”现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村居环境。
(五)党建工作共抓。结合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互帮互助工作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协助结对村做好“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工作;进一步做好结对村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使农村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四、共建形式
开展城乡结对共建行动是新形势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在共建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农村和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各类共建形式都可以尝试。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发挥本部门、本单位和本团体的优势,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适合本身实际而又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共建形式,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开展单项共建、整体共建、定向定点共建和扶贫助学、扶弱助残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把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延伸、辐射,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