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将其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好实验课。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实验室的使用,增加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时间,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校本课程。学校要鼓励支持教师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低成本实验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学校要逐渐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将实验教学纳入学科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学校要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实验探究活动的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期中、期末测试中增加实验操作技能或实验探究的考查。
(三)提高教师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学科教研组应深入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有关实验转化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实验教程。学科教师应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学年、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做好每月、每周实验教学安排。
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活动,优化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观察、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实践,关注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观察、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情况,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和反馈。
(四)促进实验室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实验教学
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学校实验教学的参与者和实验室设备、安全和环境的管理者,应成为学科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得力助手。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参与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参与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安排,实验过程中要协助学科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要及时向学校反馈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之一,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
中小学实验室包括中学理科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艺术专用教室、历史地理专用教室、实践活动室和开设其他课程需要的专用教室等。
(一)进一步巩固实验室建设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