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布局。按照玉米生产的农艺特点,全省玉米种植可分为两个区域:
1.春播玉米耕作区。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太原、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等9个市89个县(市、区)。玉米生产为一年一作,生长期较长,秆高、茎粗、穗大、株密、产量高,收获时间相对较长,机械化收获难度较大,常年种植面积约1900万亩左右,占到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79%左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模式以摘穗或脱粒联合收获为主。
2.复播玉米耕作区。主要包括运城、临汾两市的大部分县(市、区)以及晋城、晋中市的个别县(市、区)共26个县(市、区),玉米为复播作物,生长期较短,秆矮、茎细、穗小、株稀、产量低,收获时间紧迫,机械化收获难度较小,常年种植面积约500万亩左右,占到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21%,机械化收获的主要模式以摘穗收获为主。
两大区域的玉米秸秆处理,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不同的机械化综合利用方式,遏制秸秆焚烧,发展低碳生产,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三、扎实做好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重点工作
(一)组织机具选型和开发。要切实提高玉米播种机与收获机的配套程度。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适应当地使用的玉米收获机,认真组织开展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试验考核,筛选出一批性能可靠、适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机型,通过现场会、推介会和宣传媒体,引导农民科学选择。农机部门要适时、及时组织玉米收获机适应性试验考核,并向生产企业反馈结果,加强技术开发和改进,形成满足我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要的玉米收获机械系统,促进我省农机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确保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不断创新。
(二)实施标准化种植。在保障玉米高产稳产的前提下,对玉米种植行距进行必要的统一规范,大力推广宽行密植增产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紧密衔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同时,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要促进土地逐步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和农业经营组织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
(三)加强技术培训。要逐步建立起以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操作技能培训、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的示范演示培训、生产企业售后的专项培训等组成的多层次培训网络,采取召开现场会、演示会、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不同形式,创新培训机制,突出抓好玉米收获机操作人员技术培训,重点培训机械操作、安全生产、维护保养、调整维修等技能。力争用10年时间,培养5万名能熟练使用玉米收获机的驾驶操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