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商业的融合。优先配套发展资金,优先建设旅游项目,优先完善旅游设施,优先解决突出难点,努力打造中华美食之都、中国书画之都、中华服饰之都。重点建设完善前门-大栅栏-琉璃厂、南锣鼓巷、王府井、西单、中关村等一批特色旅游商业街区。打造蓝色港湾、金融街等一批高端国际知名品牌集聚的商业街区。完善秀水街、红桥、潘家园、三里屯等传统特色商业和美食街区。开发一批以“北京礼物”为品牌的系列旅游商品,重点推出中国字画、景泰蓝、丝绸、陶瓷、茶叶等突出中国及北京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
(十一)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充分发挥首都都市工业和都市农业特色,大力推进工业、农业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教育、体育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普旅游、科教旅游园区建设和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大对红色旅游项目的推广和支持,丰富升旗仪式等旅游活动内容。
五、大力发展新型乡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使其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
(十二)培育生态旅游产品。鼓励在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建设三大生态廊带(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永定河流域生态旅游廊道和绿色生态发展带、大运河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五大森林旅游碳汇工程(大房山、门头沟九龙山前山带、昌平军都山前山、平谷北山、云蒙山前山)、七大生态休闲度假项目(密云古北水镇、丰台南宫、密云云蒙风情大道、金鼎湖、怀柔崎峰山、慕田峪、延庆海陀山)、十大乡村旅游新业态(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葡萄酒庄、汽车营地)。在怀柔、密云、昌平等地建设生态节能小屋休闲示范区。
(十三)构建完整的郊区旅游路网体系。完善郊区旅游路网结构,穿越生态涵养发展区7个区县建设途经28个乡镇、262个行政村、166处旅游景区的旅游观光通道;完善各区县旅游景区(点)与高等级公路的连接,实现旅游路线合理布局、各旅游目的地之间安全畅通;进一步完善郊区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强道路沿线和景区(点)周边环境的整治、建设和管理。
(十四)规划建设汽车露营地。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扶助、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以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通道为轴线、重点乡镇或特色景区为依托,规划建设不同规模和标准的汽车营地,提供生活服务、车辆服务、安全保障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