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服务作用,切实为市民群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
城镇社区要大力发展假日体育、休闲体育、公园体育,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通过周期性组织和品牌化发展,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体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农村体育活动重点抓好乡镇,深入开展“ 体育三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农村健身活动中的指导服务作用,将民间传统的健身方式与现代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有效、文明向上的体育健身方法,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
积极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在建立市、县区、乡镇( 街道)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完善我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每年测试5000人,定期公布和分析跟踪市民体质状况,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五)竞技体育实施后备人才培养战略
按照城运会和省运会的项目设置要求,确定我市重点优势项目,挖掘培育潜优势项目,集中打造优秀人才,积极做好人员、经费和编制等项目保障工作。
积极扶持多种形式的业余训练模式,通过整合社会优质资源,鼓励协会、团体和个人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不断增强业余体育训练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为竞技体育发现、选拔、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
坚持“体教结合”方针,通过增加“体教结合”项目,推动“体教结合”发展。在抓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加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力度,制定完善体育、教育等部门共办训练的有关政策,做到“优势互补、责任共负、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加强教练员队伍管理,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按照竞技体育的周期性,结合我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和潜优势项目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上,逐步引入金牌风险抵押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平台。
(六)体育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