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4)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两大引擎,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双擎一轴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实现沿海重点区域率先崛起,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突破口,推动重大改革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各城市间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成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区域。以打造沈辽鞍营产业带为重点,加快建设沈大经济带,促进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融合对接、深层互动,把沈大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走在全省前列。强力支持突破辽西北,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年实现大跨越,成为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发展机制。支持阜新争取获批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支持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切实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四、加快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15)大力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就业增长点,积极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强化政府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社会创业环境,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16)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探索和创新住房保障模式,满足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积极推动贫困片区特别是“贫困村”整体脱贫。

  (17)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以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劳动者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努力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8)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及规范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与协作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19)积极推动文化新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基本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两为”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省科技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市、县、乡、村四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力度。加强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和引导,推出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推进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重大理论创新和现实问题研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