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服务外包,加快“走出去”步伐。继续完善落实已出台的服务外经外包各项措施,支持外经外包、现代旅游业发展。全力保障省外经建、中铁四局、合肥水泥研究院以及合肥、马鞍山、安庆等服务外包条件较好的地方,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带动设备和原材料出口的同时,为我省开拓海外市场和资源做好服务。
以人为本,积极做好外派劳务人员、出入境旅游人员健康管理。主动提供健康咨询、体检监测、预防接种及归国后传染病监测,防止疾病传播,保护出入境人员身心健康。
(十二)科学承接,把好进口设备关。运用检验检疫措施,引导示范区由“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招商选智”转变,发挥外资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杠杆作用。认真把好项目设备进口、安装调试关,限止高能耗、高排放的淘汰设备转入,及时出证索赔,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新兴战略产业,增强示范区发展后劲和根基。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进口旧机电、废物原料、二手设备等在风险分析和动态监管的基础上,减少环节,降低费用,提供便利。原进口设备转入新企业的,许可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合并计算。
(十三)用活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上门服务、“法律六进”、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做好检验检疫知识的宣传。加大各类优惠产地证的推广力度,用足“国际优惠政策”,使更多的企业享受进口国关税减免,增强产品竞争力。
继续对出口农产品减免收费;出口纺织品降低30%收费;新增目录内商品宽限期限,不收费。指导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享受减免政策。
通过检验检疫网站和协会等各种渠道,主动提供国内外风险预警、技术标准、疫情动态、退货通报等信息,指导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规避风险,开辟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稳外需,保份额,实施市场多元化。
(十四)共建口岸,推进大通关进程。积极参加示范区电子口岸建设,及时提供检验检疫数据,共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作配合,快批、快检、快放”,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提速、减负、增效、有效监管。
着眼皖江城市带的承接发展定位,加快以“三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E-CIQ建设,优先开通动植物检疫、国境卫生许可、进口收货人备案等网上审批项目。积极推广总局统一开发的各类应用系统,将入境货物快速核查、证书核查等系统在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申报模式,探索“一次录入、两次申报”,“三单合一”,“一机两屏”,方便进出口,提高通关效率。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