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粤经信节能〔2010〕878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省政府《关于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粤省府函〔2010〕214号),现将《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迳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九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发展机遇
(一)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二)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三)具备较好的工作平台。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迫切要求。
三、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二)循环经济工艺流程和技术基础薄弱。
(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滞后。
(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重点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举,减量化优先。
(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三、发展目标
(一)发展阶段定位。
(二)2012年发展目标。
(三)2020年发展目标。
(四)主要指标。
四、工作思路
(一)突出一个主题。
(二)实现两个转变。
(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四)落实四项任务。
(五)注重五个环节。
(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七)抓好十大行业。
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重点任务
一、主要内容
(一)做好区域布局。
(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
(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建设循环型企业。
(五)建设循环型园区。
(六)建设循环型社会。
(七)建设生态产业。
(八)倡导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资源节约与利用。
(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加快建设绿色政府。
(四)加快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一、示范企业
(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二)清洁生产企业。
(三)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四)节能先进企业。
(五)节水示范企业。
二、示范园区
(一)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
(三)节地示范园区。
三、示范城乡
(一)循环经济示范市县。
(二)绿色社区和绿色村镇。
四、重点项目
(一)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四)污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五)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六)公共平台示范项目。
五、关键、共性技术
(一)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二)节水技术。
(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实行多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三)实行合理的价格、收费政策。
(四)完善绿色采购和引导社会绿色消费政策。
(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二、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提高循环经济适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
(二)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三)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经验推广。
三、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二)加强和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三)建立和落实有关配套制度。
(四)积极推进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标准化建设工作。
四、完善服务手段,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
(二)建立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
(三)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四)加快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
五、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
(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二)建立粤港澳合作协调机制。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加强常规性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坚持开展资源节约公益活动。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前言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通过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再生产,实现了年均增长13%以上的高速发展,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形成了一大批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家电等基础产业和规模生产能力。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全省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进入新世纪,我省经济正处于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型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广东省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广东省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既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我省在全国的先行优势,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本《规划》按照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作了总体设计和安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规划,可作为编制和实施我省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循环经济规划以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
规划适用范围为广东省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近期为2010-2012年,中远期为2013-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082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九分之一提高至八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达40748元。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总收入达到905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
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0.68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27%。2008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869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1085.49千瓦时,居全国先进水平,同比分别下降11.32%和6.17%。2009年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553万千瓦,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超过240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39万吨。2008年,单位GDP用水量129立方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3%;全省投产垃圾发电厂16座,发电能力达25万千瓦;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单位土地GDP产出达到1985万元/平方公里。
(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减污减排成绩突出。2009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8年减少5.76%和5.28%,超计划完成国家确定的5%和4.5%的年度减排任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四年实现“双下降”。至2009年底,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9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54.7万吨/日。2008年,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已达2780万千瓦,全省共开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600多项,已基本完成450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9.7%。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重要水库和珠三角河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江河断面水质优良率达68.1%。2008年,全省67个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5.5%。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94.2%,森林覆盖率达56.3%,全省共建成各类型自然保护区367个。城乡环境景观得到积极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