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深入认识和切实重视。少数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仍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二是多数企业对循环经济知识了解不多,没有真正把握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要求。一些行业中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优化,重利润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不少企业满足于达标排放而不愿转向低污染、零排放的生产方式。三是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加快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为切入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强化监管为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着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产业链,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能效标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循环型经济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把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举,减量化优先。
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实现废物再利用、资源化。
(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项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和消费、文化观念调整转变的各项工作之中。注重点、线、面有机结合,政府、企业、全民共同参与,积极推进。
(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推进工作必须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切合实际,体现特色,力求实效,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破解我省能源资源环境难题。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扶持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在一些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企业和关键项目,先行试点推动,抓好示范工程。将珠三角作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地区,先行先试。有关指标分解应反映地区差异,区别对待。
(五)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法规规章和运营制度体系。强化基本制度建设,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制度。
三、发展目标
(一)发展阶段定位。
2010-2012年,示范推进阶段。在前几年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工作方案,将试点工作逐渐转入示范带动阶段,充分发挥示范工程对循环经济的带动推进作用。
2013-2020年,全面推进阶段。在示范推进基础上,在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四个层次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二)2012年发展目标。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法规规章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起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框架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单位GDP能耗降到0.64吨标煤, 2012年单位GDP水耗比2005年下降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废旧物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处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废旧物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建成20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创建一批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节能先进企业、节水示范企业;建成30个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全省地级以上城市超半数、珠三角九个城市开展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形成若干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初步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2020年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法规规章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体系。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占有较大比重。建成完善的废旧物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处理系统,建立起较高水平的再制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位GDP能耗降到0.57吨标煤,单位GDP水耗比2005年下降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试点企业逐步形成示范企业,形成循环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工业企业全面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园区全面建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全面推进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循环经济建设,建成循环型城市。在全省全面建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鲜明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高水平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区。
(四)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规划指标值
|
2005年
| 2010年
| 2012年
| 2020年
|
一、资源产出指标
| 1
| 能源产出率(亿元/万吨标煤)
| 1.27
| 1.52
| 1.56
| 1.75
|
2
| 土地产出率
| | | | |
二、资源消耗指标
| 3
|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 0.79
| 0.66
| 0.64
| 0.57
|
4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 1.08
| 0.90
| 0.87
| 0.78
|
5
| 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限额 )
| 火电供电煤耗(克标准煤/千瓦时)
| 358
| 340
| 335
| 320
|
吨钢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 712
| 686
| 665
| 635
|
10种有色金属综合能耗(吨标准煤/吨)
| 4.3
| 4.0
| 3.95
| 3.8
|
炼油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 102
| 95
| 92
| 80
|
乙烯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 931
| 850
| 830
| 750
|
建筑陶瓷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 360
| 330
| 315
| 270
|
水泥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 170
| 145
| 140
| 120
|
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重量箱)
| 21
| 18
| 17
| 15.5
|
百米棉布综合能耗(千瓦时/百米)
| 32
| 28
| 27.4
| 25
|
棉纱综合耗电(千瓦时/吨)
| 2440
| 2129
| 2123
| 2100
|
机制纸和纸板综合能耗(吨标准煤/吨)
| 0.91
| 0.70
| 0.69
| 0.65
|
千吨自来水综合能耗(千瓦时/千吨)
| 360
| 355
| 354
| 350
|
6
| 单位GDP用水量,相比2005年下降
(2005年为绝对值,单位为立方米/万元)
| 211
| 25%
| 30%
| 50%
|
7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相比2005年下降
(2005年为绝对值,单位为立方米/万元)
| 127.73
| 20%
| 24%
| 40%
|
8
|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0
| 0.55
| 0.57
| 0.65
|
三、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 9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77
| 85
| 86
| 90
|
10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34.2
| 65
| 70
| 80
|
11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 2.0
| 5.0
| 8.0
| 20.0
|
12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处理率(%)
| 82.9
| ≥90
| ≥92
| 100
|
13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50.6
| ≥80
| ≥82
| >90
|
14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40.2
| ≥60
| ≥64
| ≥80
|
四、废物排放指标
| 15
|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
| 13.9
| 10.0
| 9.0
| 7.0
|
16
|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
| 93.5
| 100
| 100
| 100
|
17
| 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 23.2
| 25.5
| 25.0
| 25.0
|
18
|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 129.40
| ≤110
| ≤116
| ≤100
|
19
| COD排放量(万吨)
| 105.8
| ≤89.9
| ≤87.5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