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表格中数据按2005年价格计算。
四、工作思路
(一)突出一个主题。
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两个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由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支撑发展向依靠现代生产要素支撑发展的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生活消费从传统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大力提倡和推动绿色消费,引导公众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构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四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重点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中观层面即园区和产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重点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循环型园区,通过产业耦合链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循环型产业;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重点建设循环型社区、城市和社会。
(四)落实四项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源头减少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削减污染物。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五)注重五个环节。
一是在资源开采环节,加强管理,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二是在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三是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加强对重点行业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率。四是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五是在消费环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一是选择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进行试点和示范,有重点、有步骤地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二是积极贯彻实施国家《
循环经济促进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支撑作用。三是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四是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先进适用技术,强化技术标准制定和认证工作,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五是制定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六是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七)抓好十大行业。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选择电力、石化(重点为石油冶炼和精细化工)、建材、冶金(钢铁、有色金属)、机械(重点为汽车、摩托车工业)、电子电器(重点为家用电器、电子通讯)、纺织印染、造纸、皮革、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率先和重点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与重点任务
一、主要内容
(一)做好区域布局。
1.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作为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要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指导,率先全面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发展循环经济。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为中心,重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城市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要突出各市工业特色,城市循环经济要强化各市之间的协调联动,强化循环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和工业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或试点单位,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探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热电冷联产电厂向循环经济园区企业直接供电供热供冷的试点工作。加强能源资源对外合作,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以及资源节约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以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做好生态恢复工作,按鼓励、限制和淘汰三大类分类体系,尽快制定明确的产业产品名录和准入退出标准,加大对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珠三角地区原则不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项目,原则上不再规划新建大型火电厂、钢铁厂和石化项目,不再规划新建水泥厂(个别山区县和大城市用于处理城市垃圾的另行研究处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试点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效益,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尽快建立完善废旧物回收利用系统,打破地域界限,高起点规划建设跨区域废旧物处理利用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废旧电器、废旧轮胎再制造和污泥回收利用。
2.东西北地区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要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全省产业转移、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资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化与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协调,大力推动农业经济、新农村建设与循环经济融合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挥生态环境建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生态补偿功能和作用;适当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城市循环经济,严把项目评审准入关,新上项目要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在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工业园区,充分考虑产业转移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引进高消耗(耗能、耗水、耗地)、高污染产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工业园区,充分考虑产业转移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引进高消耗(耗能、耗水、耗地)、高污染产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粤东地区能源基地、石化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粤西地区重化工业基地、能源物流基地、现代农业基地,以及粤北山区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资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制度。各地要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耗能、用水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调整产业结构规划。各地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耗能、用水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二是建立完善落后产能淘汰制度。以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印染、造纸、皮革、电镀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行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淘汰机制。三是完善对重点耗能、耗水、高排放行业企业的重点监管制度。对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印染、造纸、皮革、电镀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重点行业企业,建立重点监督管理制度。四是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对各地市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五是建立完善“区域限批”制度。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1、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结合我省种养加工业和生态农业发达的发展实际,在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如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种养加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动植物生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动植物产品加工为纽带,连接种植业与加工业、养殖业与加工业,形成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有机肥料--种植业,养殖业--动物性粪便--有机肥料(或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有机肥料)--种植业--农作物副产品--养殖业的循环产业链。
(2)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废弃物的生态化综合利用为核心,以生态农业开发为纽带,连接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形成生态农业--农家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开发(观光、科普、休闲娱乐)--旅游废弃物--生态农业的循环产业链。
2、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结合我省电力、石化、建材、家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发展实际,着力构建如下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电力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余热余压利用为核心,以工业锅炉、窑炉为纽带,连接电力行业与工业生产,形成电力行业--工业锅炉、窑炉生产运行--余热余压利用--能效发电、制冷--等效能源的循环产业链。
(2)石化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废旧化工产品回收利用为核心,以石油冶炼中间产品为纽带,连接石化行业与工业生产,形成石化行业--石油冶炼--油品、工业原料(乙烯等)--化工工业产品--废旧化工产品回收利用--化工工业产品的循环产业链。
(3)建材行业循环产业链。以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为核心,以建材产品加工为纽带,连接建材行业与加工业,通过与水泥生产、墙体生产企业进行耦合链接,循环利用大量的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生活污泥与垃圾,形成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生活污泥与垃圾--水泥、新型建材等循环产业链。
(4)家电行业循环产业链。以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为核心,以家电生产为纽带,连接家电行业与加工业,形成家电行业--家电生产加工--家电产品--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家电产品(包括零配件)的循环产业链。
(5)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以旧汽车回收利用为核心,以汽车生产为纽带,连接汽车行业与加工业,形成汽车行业--汽车生产加工--汽车产品--旧汽车回收利用--汽车产品(包括零配件产品)的循环产业链。
(6)电子信息行业循环产业链。以报废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利用为核心,以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为纽带,连接电子信息行业与加工业,形成电子信息行业--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加工--电子信息产品--报废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利用--电子信息产品的循环产业链。
(7)装备制造行业循环产业链。主要以废钢材、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为核心,以装备制造产品生产为纽带,连接装备制造行业与加工业,通过与钢铁加工企业进行耦合链接,形成装备制造行业--装备制造生产加工--装备制造产品--废钢材(废钢--电炉炼钢)、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装备制造产品的循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