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应急避难场所
建成不少于l万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有明显的标识和基础性救灾物资。
(6)队伍建设
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信息报告员队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7)风险隐患排查整改
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坚决落实风险隐患整改措施,遏制发生重大以上突发事件,突出治理重大隐患,整改率达98%,实现“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标。
(8)科普宣教
制定培训与宣传教育方案,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专兼职工作人员、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信息报告员的培训工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主办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办的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设有应急知识宣传栏,每年举行2次以上宣传咨询活动。
三、应急管理工作示范村居(社区)标准(参考)
(1)组织机构
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预案
有5个以上专项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2次应急演练。
(3)制度建设
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值守应急、信息报送、应急防范、物资储备、队伍建设、科普宣教等制度健全。
(4)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
有值班室,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有专人负责值班和信息报送,不得有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等现象。
(5)应急避难场所
建成不少于1千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有明显的标识指引和基础性救灾物资。
(6)科普宣教
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建有宣传栏,每年至少举行1次宣传咨询活动。
(7)队伍建设
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信息报告员队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8)应急处置
信息报告迅速、畅通,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向上级报告;根据实际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发展、实施紧急救援。
(9)风险隐患排查整改
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坚决落实风险隐患整改措施,遏制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突出治理重大隐患,实现“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