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科学规划教育布局。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建设,科学规划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同步配套建设。区教育文化体育中心正式开工建设,高标准配套建设新区学校,使区域内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得到整体提升,为全区教育均衡、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坚持教育超前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09年,区财政经常性收入为129335万元,比2008年增长32.05%;财政对教育拨款为40509万元,比2008年增长32.63%。由于教育费附加由市级安排,2009年教育费附加的安排比2008年增长10.43%,剔除教育费附加的影响,栖霞区安排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37.05%,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5个百分点。上级财政安排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6367万元,全额用于教育。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3.78%,比2008年的20.27%高出3.51个百分点。财政预算内安排生均日常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2009年为小学357元/生、初中550元/生,2010年为小学407元/生、初中610元/生。
二是强化教育经费管理。2007年,区教育局出台了《栖霞区教育经费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对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做出明确规定。2008年底成立了区教育结算中心,设立公用经费专户。建立了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校账局管”的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教育收费,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行“一费制”。 各中小学校收费标准及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建立健全校舍维修改造长效管理机制。修订了《栖霞区教育系统基建与维修管理办法》,近两年共投入资金8292.8万元用于学校基建、校舍维修改造、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按照高于省定校舍维修经费基本标准安排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做到当年新增危房当年消除。
四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行教育“助学券”制度,按照每生每年750元标准发放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住宿生生活费补助。设立金额为10万元的“栖霞区困难家庭教育奖励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助学。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共发放中职学生助学金308.76万元。
五是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化解工作。累计化解债务1352.41万元,并积极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债务化解工作,要求各学校确保不产生新的债务。
六是继续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除杂费和课本费的政策。2009年,全区共免收杂费47850人、计568.59万元,为59752人提供免费教科书、计376.05万元。为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免除低保家庭和低收入纯农户家庭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各项学习费用,减免非义务教育学校困难家庭学生的学费,全年共计2565人次,减免各项学习费用91.68万元。
七是高度重视外来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接纳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09-2010学年,全区公办中小学共接纳外来务工农民子女4397人就读。
3.坚持教育统筹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积极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区有37所幼儿园均为省合格幼儿园,其中省优质园达62.2%,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100%。100%的中小学通过“合格学校”验收,2008年评为南京市中小学合格学校和“五室”建设先进集体。初中有11所,8所为省示范初中。两所普通高中,1 所为四星级。一所职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成功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中等专业学校。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区与各街道均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办公室,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二是依法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落实省教育厅“五严”规定和市教育局“五项规范”要求,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将规范办学内容纳入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特色建设评价与教育督导和学校绩效评估指标,深入开展“教学效率年”活动,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三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实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认真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提高学校创建水平;积极开展科普周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科学素养;组织多项文艺展演,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实施德育“百优工程”,增强德育工作凝聚力。
四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栖霞区坚持把教育均衡化落到实处,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发校园网络授课平台,推出全区教师网络备课和网络教学平台,在教育信息管理网络平台面前,教师无论城乡、不分学校,拥有公平的起点,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4.坚持教育内涵发展,精心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栖霞区坚持人才强教战略,把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作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致力于构建一支适应教育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一是制定了《栖霞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实施“就地留学”、“校本研修”、“境外培训”,与驻区高校联合开展专题培训和教学研究,强化校长任职培训和高层次研修培训。定期举办学校校长、各学校教师岗位培训班,自2008年暑期起,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顺利开办了“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2009年区财政预算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84.9万元。二是完善教育人事制度。在全市教育系统率先出台了学校人事管理暂行办法,健全了教师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流动制度。坚持新聘教师“凡进必考、择优录用”,加快名特优教师培养、考核和奖励力度,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全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分别为80%、74.8%、8.9 % ,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达90%。三是制定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出台了《栖霞区教师对口交流工作意见》,鼓励区域内优秀教师到远郊学校支教任教,鼓励各学科骨干教师到远郊学校巡教,缩小区域内师资队伍间的差距,促进全区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发展。四是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全部落实到位。继续实施“优岗计划”, 落实骨干教师奖励性补贴,区政府每年拿出 40万元对名优骨干教师特别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奖励。
二、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均衡水平。
栖霞区是首批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之一。要抓紧制定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着力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同时,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学校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全区各类教育的优质均衡目标。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进一步重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公办幼儿教师比例。要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建设,认真开展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研究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要解决好部分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不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矛盾,适度增加新教师的招聘数量。
督导考核结果:优秀。
附件11:
关于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2009年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意见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的通知》要求,省督导考核组依据《江苏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标准(试行)》,于6月21日~23日,对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2009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省级督导考核。期间,督导考核组听取了区政府的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和帐册,实地考察了铜山初级中学和淳化中心小学等10所学校,召开了辖区内教育系统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所属学校校长、教师座谈会,走访了部分管理干部。现将督导考核意见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1.注重履行政府职责,努力建设教育强区。
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优先规划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调研。出台了《江宁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成立了“江宁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公车公营”模式接送中小学生的会议决定,拟定了天印高中、东山外国语学校异地新建和铜井中学改建等专题会议纪要。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汇报,区政协深入开展教育调研走访活动,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确立教育工作发展目标,明确教育工作发展方向。近几年来,江宁区注意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每年确定一个发展主题,循序渐进抓教育。2007年是“高中布局调整年”,2008年是“全面优质年”,2009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年”,2010年是“特色发展年”。每年在兼顾面上工作的同时,突出主题,协调发展,力争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升,一年一个脚印,逐步提升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是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2008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81550万元,2009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04325万元,增长27.93%。2009年财政经常性收入为487303万元,比上年增长23.18 %,2009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4.75个百分点。2009年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为6424元,比上年增加449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865元,比上年增加1006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09年预算内小学生均公用经费500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700元,比上年增加150元,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均超过省定标准,且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实行绩效工资,教师工资做到逐步提高。高标准建成的江宁教育城域网,为江宁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努力构建保障机制,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预算制度并出台措施和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制度,制定了学校预算编制办法,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指标的通知》,做到区管学校经费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成立了教育经费结算中心,设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出台了《关于实行中小学会计集中核算的意见》和《关于做好会计集中核算交接工作的实施意见》。
二是全面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管理机制。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确定校舍维修经费的基本标准安排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2009年,投入资金6600万元,校舍维修改造总面积241662平方米,全面完成了运动场塑胶化工程。
三是认真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明确局机关有关科室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职责的通知》,未发现有向中小学乱罚款、搭车收费和集资摊派等现象。
四是积极开展扶贫助学工作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按照小学每生500元、初中每生750元的标准施行补助,2009年共补助困难学生61人,补助资金45750元。启动区街两级“手拉手”帮扶工程,开展了教师跨校“传帮带”和送教下乡活动。
五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入园率达省定要求;基本完成了省、市合格幼儿园和优质园建设任务。2009年全区3~6周岁幼儿入园率在96%以上。全区所有街道中心幼儿园皆为南京市优质幼儿园或省优质园标准。竹山、章村、泉水、建南等村办园已经成功创建为市优质幼儿园, 23所村办园成功通过了“南京市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验收。全区现有幼儿园57所,其中省优质园35所(含3所省示范),省优质园达标率为61.4%。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区”,区托幼办被评为“南京市托幼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