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时间以当年停止生长到第二年萌动之前,造林方式可分为带根造林和不带根的插条造林。相关技术与其他杨树速丰林造林技术标准一致。
适宜种植范围
在四川主要适生地区主要是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及川西平原。
金阳青花椒
树种:竹叶花椒 学名:Zanthoxylum armatum ‘Jinyangqing’
良种类别:品种 通过类别:认定(5年)
登记编号:川R-SV-ZA-019-2009 报审者: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木种苗站、凉山州金阳县林业局
品种特性
落叶灌木,树干、主枝灰褐色且多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轴具宽翅,复叶长5~25m左右,成年树小叶数为3、5、7枚,少有9叶;叶片及叶缘齿缝处有腺点。聚伞圆锥花序,多腋生,少有顶生,雌花的心皮2~3个,花期3月初至中旬,花被片6~7,排列为一轮,小花从下往上开。蓇葖果,果实成熟期为9月上中旬,暗红色,腺点突起明显,完熟果芳香浓郁,麻味绵长。
繁殖技术要点
以采收后立即播种为宜,时间在9~10月,以点播或条播。育苗地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气良好的砂质土壤。苗床开厢150cm,按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3000~5000kg,过磷酸钙50~80kg,草木灰50kg做底肥。播种前,将其浸入浓度1%的碱水或洗衣粉溶液中浸泡2天,搓洗净后,再拌入沙土或草木灰播种。每亩播种50~100kg,播种后覆土2cm左右,用90%的敌百虫原粉兑水600倍喷洒,拱膜覆盖。苗木出土后要注意间苗、锄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在每年3~9月进行栽植,造林密度为3×4m或4×4m。穴状整地,每穴施入农家肥5kg,过磷酸钙0.5kg。栽后第一年中耕除草3次,第二年2~3次,第三年1~2次。追肥三次,一般在每年的3~6月进行,以速效氮为主。盛果期要注意重施基肥,适时追肥、防治病虫害、冬季培土以及整形修剪等。
适宜种植范围
在四川海拔1500m以下,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高钙壤土、紫色页岩风化土区域均可栽培。
慈竹4号
树种:慈竹 学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 ‘Cizhu 4’
良种类别:无性系 通过类别:认定(5年)
登记编号:川R-SC-NA-020-2009 报审者: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特性
慈竹为合轴丛生型竹种,竹秆顶梢细长作弧形下垂,高5~15m,径3~9cm,基部节间长15~30cm,中部最长节间可达60cm,节间圆筒形,竹壁较薄,有灰色或灰褐色小刺毛,上部节间尤为显著,秆环平,基部各节上下有白色绒毛带。笋箨绿色,枯落时淡棕色,革质硬脆,背面生棕黑色刺毛,较节间短;箨耳不明显,狭小,呈皱折状;箨舌流苏状;箨叶先尖,向外反倒。枝细短,主枝不突出。叶片质薄,长10~30cm,宽1~3cm,叶鞘长4~8cm,鞘口无繸毛。花期4~7月,花枝成束,细长,长达20~30cm,弯曲下垂,每节生小穗2~4枚,棕紫色,每1小穗有花4~5朵;雄蕊6枚;花柱短,分裂成2~3个羽毛状柱头。种实成熟后呈纺锤形,腹部有沟纹。
繁殖技术要点
小母竹带蔸埋节、埋秆育苗,应选用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有主枝或次生枝的母竹,才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从2月下旬至3月下旬,育苗的成活率都较高,其余时间则相对较低。埋秆育苗、主枝、次生枝扦插成活率较高,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栽培技术要点
在四川盆地海拔1000m海拔下的平原、丘陵及盆周低山区,温暖湿润气候下,土壤pH值为4.5~8.0,年降水量800mm以上均能正常生长。慈竹造林密度为630~1110株/公顷,株行距4m×4m或者3m×3m。在2-3月进行栽植,选立地条件好,土层深厚、肥沃的林地可减少农家肥及化肥的施用。对慈竹林进行间伐抚育,施肥,去蔸、灌溉等措施,可以提供林地生产力。
适宜种植范围
四川省内海拔1000m以下慈竹适生区域均可栽培。
细叶雷竹
树种:雷竹 学名:Phyllostachys praecox
良种类别:引种驯化品种 通过类别:认定(5年)
登记编号:川R-ETS-PP-021-2009 报审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都江堰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品种特性
该品种系从浙江省临安市引种,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小乔木状竹种,地下茎单轴散生,秆高7~11m,径3~6cm,节间长20cm。3月上旬的早春打雷即出笋,故谓之雷竹,又谓之早园竹,早竹等。笋用为主,具出笋早、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
繁殖技术要点
无性繁殖育苗:选择1~3年生鞭色浅黄,鞭芽饱满,根系健全的状龄鞭,进行无性繁殖育苗。取鞭长30cm左右,进行埋鞭育苗,宜在春季,最好在出笋前一个月进行。
栽培技术要点
挖穴80×50×40cm,穴状、带状、全垦垫地均可,造林季节以春季最佳,秋季也可,每亩初植密度600株,适时施肥,防涝抗旱,防病虫害。
适宜种植范围
四川盆地海拔500-820m的平原、丘陵、山区。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水条件具备地方最宜栽培。土壤板结,易积水成涝区域不宜栽培。该品种具有一定的抗旱、抗寒能力,忌水涝。
牛尾竹
树种:牛尾竹 学名: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
良种类别:野生驯化品种 通过类别:认定(5年)
登记编号:川R-WTS-CN-022-2009 报审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品种特性
牛尾竹又名刺黑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寒竹属竹种。属散生野生竹种,四季常青,地下径复轴混生型,为优良笋用竹。竹干直立,高4~8m,径2~6cm,当年9~10月出笋,产笋1吨/亩,产材1.5吨/亩。不耐雪压,竹龄5年以上出笋少,有虫害,造林成活率较低。
繁殖技术要点
主要采用移植母竹方法。也可以采用分蔸繁殖和埋节法繁殖。
栽培技术要点
选择1~2年生母竹,截干至1.5m处,直径2cm左右,带土、带鞭,挖穴(60×50×40cm),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人工栽植,栽后注意土壤保湿。
适宜种植范围
适宜在盆周山地海拔800~1200m的紫色土、黄壤或黄棕壤上栽培,要求土壤为微酸性到中性酸碱度,土壤疏松、肥沃、土层厚度80cm以上。
大巴山粉葛
树种:葛藤 学名:Pueraria lobata(wild)Ohwi ‘Dabas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