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苗研发、繁育中心,充分运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自动投料等先进种养设施以及设施栽培、规模养殖、高效立体种养等先进技术,切实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做好园区的地理信息系统、视频交流系统、“12316”农林咨询系统建设,切实发挥农业信息化作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
(三)着力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挥园区技术优势,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保证所有大棚能够全年生产农副产品、产品销售得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著名商标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在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切实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的衔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五)努力构建产业服务体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对园区建设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园区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专业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对入园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指导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三、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步伐
(一)制定规划。各地要迅速制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园区的选址、定位要与区域性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发展规划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主导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建立机制。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管理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园区建设管理机构,配备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制定规范的土地、资金、劳动、人事、考核等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