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完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重点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扩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全面实行扬尘排污收费制度,适当提高水资源费、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力度,在太湖、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和江苏近岸海域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逐步建立上下游地区污染赔付、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环保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财税政策激励机制,支持环境安全应急防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完善环保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严格环保执法监督,完善生态环保建设监测、评价与考核体系,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加强重大自然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和救援队伍建设,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40)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已、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41)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投入和面向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加快推进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加强重点新闻媒体建设,强化媒体社会责任,重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加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力度,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
(4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数字内容、动漫等产业,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上市融资,打造一批“航母型”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培养引进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展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现代流通组织,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43)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面推行文化综合执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推动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网上图书馆、网上档案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提高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十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继续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每年有新改善。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4)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促进社会充分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创造更多的智力和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加大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各类职业中介和劳务派遣机构发展。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5)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