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严谨治学,提高育人能力。师能体现师德。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认真钻研业务,苦练教育教学基本功,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成果,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探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博学多才,业务精良,增强教书育人能力。辅导员和班主任尤其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6.团结协作,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关心,互相支持,是营造和谐教学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老教师要树立传、帮、带意识,关心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要在校园内营造谦虚友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彰显团队意识和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增强集体观念。
五、师德建设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
17.坚持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坚持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条件,严把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业务标准,从源头上选拔补充合格师资,尤其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新招收的非师范类专业教师的从教基本素养和能力。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实际,组织开展新教师宣誓仪式、新教师岗位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入职教育活动,帮助新教师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奠定从教基础。
18.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各级师范院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来抓,形式多样地渗透师德理念、强化师德教育,做到师范生师德培养不断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制度,将师德学习和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把师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规定学习培训任务,明确学习培训内容,落实学习培训措施,完善学习培训管理,保证学习培训常规化、制度化建设。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要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确保五年内全员教师接受师德教育集中学习累计不低于40 学时;要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培训,强化各类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师德素养,尤其要重视抓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提升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各地和中小学校要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师德教育的研讨和交流,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典型培养、学习反思等方式,联系教师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师德教育,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探讨师德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师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建设。